中新网昆明11月28日电 (记者 胡远航)28日,为庆祝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5周年,《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发展历程》常设展在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开幕。西南联大校友亲属代表、研究专家等观看展览,希望联大精神永续传承。
图为《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发展历程》常设展在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开幕。中新网记者胡远航摄
《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发展历程》常设展,是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(西南联大研究所)多年来深入研究西南联大中共党史的成果集结,是目前有关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最全面、最详实、最生动的展览。展陈面积约600平方米,展出历史照片240余张,相关实物物证50余件。其中,首次展示的历史照片近百张。
展览披露,抗战时期诞生的西南联大秉承了北大、清华、南开三校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红色底蕴,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与西南联合大学办学历程相始终。长沙临时大学成立后,党的基层组织就在学校建立。到昆明之后,联大党组织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,在中共云南省工委领导下,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以及党的方针政策,建立进步组织、团结广大师生、联合民主力量,坚持团结抗战、反对分裂倒退,在开展抗日救亡和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,在大后方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。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层组织,是当时云南省党员人数最多、最集中、力量最强的党组织。
抗战胜利后,为反对内战,在党组织领导下,以西南联大师生为主体掀起的“一二·一”爱国民主运动,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序幕,在中国共产党党史、中国革命史、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。1946年西南联大宣告结束,三校复员北返,广大党员奔赴新的战斗岗位,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。新中国成立后,联大师生在党的领导下,纷纷投入社会主义建设,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图为《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发展历程》常设展展览现场。中新网记者胡远航摄
“85年前,三校的党组织与西南联大一起在昆明落地生根,与云岭大地的红色血脉相互交融,共同汇聚成一股磅礴的革命力量,深刻推动了云南乃至全国的革命进程。”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玮表示,《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发展历程》常设展是该校继一二·一运动纪念馆、西南联大博物馆新馆之后的又一重要陈列,丰富了西南联大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,拓展了学校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,必将为更好传续红色基因凝聚红色力量。
“最为怀念是昆明。”109岁的西南联大校友、知名作家、原西南联大党支部书记马识途发来视频,对展览的开幕表示祝贺。他希望,年轻一代继承和弘扬好西南联大精神。
图为第五届“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”学术研讨会现场。中新网记者胡远航摄
当日,第五届“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”学术研讨会也同步举行。来自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开大学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浙江大学等高校、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及部分校友亲属,围绕西南联大人物及群体研究、组织及活动研究、文学研究、文献史料研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。与会专家表示,西南联大在八年多的办学历程中体现了教育与国家命运、民族前途紧密联系,勇于担当、团结奉献、兼容并包、顾全大局、廉洁自守、坚持奋斗的精神。这些精神引领西南联大取得辉煌业绩。各院所将进一步推进西南联大历史的整理、研究、传承、弘扬工作。(完)
中新网永州11月28日电 (唐小晴 严洁 文一冰)运动裤、帆布鞋,衣袖和裤腿上沾染着泥土,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传授农业技术,年近五旬的黄会战头发中夹杂着缕缕银丝。
黄会战在白牙市镇田间查看秧苗长势。东安县委宣传部供图
黄会战是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白牙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。近年来,他坚持热心为农民传授农业技术。在东安,许多农民只要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,都会向黄会战求助。
白牙市镇文竹山村的龙异德、蒋满英夫妇在货车运输工作时发生自燃事故,损失惨重。夫妇俩只好回来从事农业生产,黄会战主动担任了他们的技术顾问。在黄会战的指导帮助下,龙异德、蒋满英夫妇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种植加工大户,一年收入达二十万元以上。
大庙口镇的唐国雄由于种植技术落后,收入低,全家的生计得不到保障。黄会战主动向他推广盘育抛秧、机插秧、配方施肥等技术,帮助其学习农业知识,增加田地产量,并采用机械化生产。今年,唐国雄的种植情况有了很大改善,预计可达到6万元以上的收益。
发现老百姓在早稻浸种催芽过程中,很容易出现高温烧苗、低温出苗不齐问题,黄会战自费购置浸种催芽设备,为农民免费提供催芽服务。
除了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,黄会战也是东安县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,多年来累计无偿献血4400毫升。
“尽管对方只是一位可能距离天南地北的陌生人,但因为帮助到他人而感到由衷的满足。”这些年来,黄会战身边的朋友受他影响,也纷纷加入志愿献血行列,签署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协议书。
“能够帮助他人我觉得很快乐,我做的是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事,这就值得我继续坚持下去。”黄会战笑言。(完)